第1035章 真宗赵恒 (第2/2页)
“雍熙北伐”的惨败,不愿认输的他准备撸起袖子跟辽国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赵光义打算全国总动员,在中原地带大肆招募农民入伍。
群臣纷纷上疏反对,这时候赵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对。赵光义终于还是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取消了这次荒唐的总动员令。
换个角度看问题,赵元僖已经与群臣坐在了一条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耸听一点:群臣与储君同心,而与皇帝异心。
又巧了,一个多月后,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赵普入朝觐见,赵元僖立刻上疏,说赵普同志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众,最好委以重任。
这里就要稍微复习一下
“雍熙北伐”中与赵普相关的内容了:“雍熙北伐”与赵普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当时赵普被贬官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已经长期
“靠边儿站”了。赵光义在谋划
“雍熙北伐”前,根本没有找赵普商议。既然战争失败了,那么赵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吧?
谁让你不征求我的意见的,净听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帮虫豸怎能振兴我大宋?
赵元僖适时递上奏章,把赵普比作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称赵普是
“开国元老”,是
“圣朝之良臣”。于是,在赵元僖的力推之下,赵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坛巅峰。
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创下了十年独相的传奇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赵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关键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元僖已经与赵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团完成了深度捆绑。
很难说赵普究竟有没有投桃报李,但文官集团接下来的一番操作却好心办了坏事。
群臣多次建议赵光义立储,明确赵元僖的储君身份,这让赵光义很是反感。
后来,心烦意乱的赵光义终于对群臣吐露了心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立储之后人心不安,威胁他的统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继续发掘一下其他皇子,择优录取。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说,群臣们也该闭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上疏请求立储,并且指名道姓要求立赵元僖为皇太子。
赵光义瞬间炸毛了。宋沆当时是左正言、度支判官,算是位卑权轻的小角色了,他哪儿来的胆子挑战赵光义的红线,勇揭逆鳞的?
这就是赵光义最恼火的地方,因为宋沆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他背后的大佬是吕蒙正。
吕蒙正,太宗初年进士及第,逐步成为当朝宰相。宋沆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具体关系不好考证,可以简单说宋沆是吕蒙正的小舅子。
这样看,宋沆的行为就有了当朝宰相的背书。一个宰相能掀起多大风浪呢?
再来看另一件小事:卢多逊做宰相时,他的儿子刚毕业就被安排为水部员外郎,吕蒙正上疏说我刚毕业时只授予九品京官,更多的人甚至还没有这份幸运,很多优秀毕业生怀才不遇,只能隐居山林,只因小卢他爹是宰相,开局就是五品官,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长期以往,于国不利,望陛下深思!
随后,卢多逊的儿子就被重新安排为九品京官,并且将
“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京官”列为法定制度,明文规定。提炼重点:吕蒙正打击卢多逊。
卢多逊与赵普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大戏,二人是一对儿你死我活的仇敌。
所以打击卢多逊必然会得到赵普的关照。也许吕蒙正只是刚正不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从此进入到赵普视野,在赵普的一路提携下逐步攀登到宰相高位。
也就是说,勇做出头鸟的宋沆,其背后站着当朝宰相吕蒙正,而吕蒙正的背后则是恐怖如斯的赵普势力,赵普则刚刚与赵元僖完成绑定,而他们现在又在力推立赵元僖做皇储,甚至不敢公然违背赵光义的旨意。
细思极恐,再结合前面的几个小故事,文官集团早就与赵元僖打成一片……一场逼宫大戏拉开了序幕。
赵光义彻底暴怒了,你们这是想造反啊!是时候给你们点儿小小的太宗震撼了。
宋沆被贬官外放,吕蒙正被降职为吏部尚书。而赵普则于次年三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主动辞职总比被炒鱿鱼好,毕竟大家都是体面人。
同年7月,退休在家的赵普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值得多说一嘴的是吕蒙正,他有个外孙女婿,名叫包繶,包繶的父亲就是
“包青天”包拯。同样是992年,在11月10日这天,赵元僖早晨上班打卡之后,忽然觉得身体不适,于是请假回家休息。
赵光义听说后,立刻过府探望,当时赵元僖病歪歪地躺在床上,几乎陷入昏迷,赵光义轻声呼唤,赵元僖勉强还有反应。
赵光义随即召集御医,嘱咐他们要多费心,还没等说完,赵元僖就咽气了。
痛失爱子,赵光义哭得情真意切,左右侍从皆匍匐跪地,无人敢仰视。
据说赵光义很久都没能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经常彻夜痛哭无法入睡,还做了一首《思亡子诗》,令群臣传阅。
群臣纷纷转发、收藏,却无人敢点赞。领导发朋友圈说他亲爹死了,我是点赞呢,还是点赞呢,还是点赞呢?
悲痛之余,赵光义追赠赵元僖
“太子”,谥号
“恭孝”。然而追册太子的典礼还未举办,就有人向赵光义举报了赵元僖的爱妾张氏,说张氏专横放肆且僭越无礼,比如她经常虐待侍女仆从,还闹出了人命,但是——赵元僖对此却不知情;比如她在近郊的佛寺为父母做招魂仪式,越制埋葬其父母……太宗因此大怒,绞死张氏,将其父母刨坟掘墓,其余亲属流放;赵元僖府上的幕僚属官一律贬官;追册礼也被叫停,改用一品卤簿礼下葬。
关于赵元僖的离奇死亡和张氏的下场,是有不同的记载的,一个比一个危言耸听。
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就暗示赵元僖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食物中毒,据说是吃了张氏给他的食物,然后就突然暴病而亡;《默记》中则记载了张景山的证言,说赵元僖想废正妻李氏,而将张氏扶正,张氏高价购买了一种酒壶,该酒壶外表与正常酒壶无异,但内藏机关,可同时装两种液体,倒酒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自由切换,张氏本想借此毒死李氏,结果不知情的赵元僖跟李氏玩儿了个小浪漫,夫妻二人喝交杯酒,秀恩爱、死得快,赵元僖就这样被毒死了。
后来太宗将张氏凌迟处死。张景山的这番证言是源自他爷爷——张去华,张去华当时是赵元僖府上的幕僚。
这篇
“舅舅党”的证言可谓是危言耸听,且与其他记载的出入较大。其他说法,如赵元僖是骑马时忽然晕厥而坠马受伤,导致死亡;张氏之死,有的说是被凌迟,有的说是绞刑;有的说张氏一案并非是有人告密,而是赵光义派人例行巡视公检法工作时的意外收获……总之,这位
“沉默寡言”的赵元僖身上有太多秘密。教唆大哥犯病被废、拉拢群臣、攀附赵普、群臣
“逼宫”扶他上位……
“逼宫”失败后,赵普病逝,不到半年,赵元僖也离奇暴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