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一人计短众人计也不长 (第1/2页)
虽然李元徽表示的很淡定,但对于其余人等冲击可是很大的。
毕竟这段这大事一桩接一桩啊。
先是喜欢折腾的圣人慕容英驾崩了。
这边谥号庙号什么的,庙堂诸公还没议定好呢,梁王就造反了?
这可是真是大孝子啊。
梁王造反搞的声势很大,因为他后面还有突厥人的作为帮凶。
去年年初突厥人在广武把先帝都围在那了,现在又介入了慕容家的皇位争夺,这让各地的都督刺史们,陷入了犹豫之中。
那就是这个混水,要不要趟啊?
本来这些地方实力派们在接到慕容超这个新君让他们去洛阳朝拜的命令,都没有立即动身。
而是借口公务繁忙,推脱。
眼下梁王又造反了,这让慕容超这个新君就更没什么威信可谈。
各地刺史都督太守将军所想都是,先看看,在看看。
看看慕容超和慕容盏兄弟能否快速决出个胜负。若是慕容超顶不住,那他们就恭迎新君好了。
若是打的不可开交,势均力敌,那还是要帮助慕容超,毕竟是正统,且为人宽厚,又有大义的名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李元徽在接到勤王诏书之后,很犹豫。
从立场上说,他跟慕容盏这带孝子是死仇,这狗比上了位肯定没李元徽的好。
所以看起来去勤王是应该去。
但他现在这些家底,全都拉过去也好像改变不了什么战场局势。
反而是,若趁着这个机会,横渡大江,有很大的机会鲸吞江东。
若成,就能坐拥江南半壁。
但这么干,无疑是要面对很大的压力,首先大哥在洛阳,二哥和一众家人都在长安。
他一起兵,这些家人的生死可就难料了。
若没有二哥,这天下能不能拿下来?拿下来他李四能不能镇得住这一众骄兵悍将?
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他李四能不能扛大梁打天下?
想了几日,李四还是举棋不定,于是才召集一众幕僚。
长史郭风和,参军李青莲、谢巽、张抚、曹策,校尉殷拱,鹰扬郎将陈瑱等人商议。
大堂上,众人也是说法不一。
李青莲主张要去,而且要倾巢而出,沿着颍河之上,然后停在颍川一带,伺机而动,他的意思没说明白,但李元徽听明白了,如果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他带兵去洛阳可能就摘到最大的果子。
火中取栗,董卓就是这么干的。
张抚和曹策建议差不多,可以命一将领领军北上,伺机而动,不用带太多兵力,去凑个热闹应付一下,算是交差。
殷拱比较悲观,他的意见是扩军备战,以防突厥人南下。还提出要以寿春和钟离为根本,沿着淮河打造坞堡烽燧,构成江淮防线。基本上是觉得慕容超打不过有突厥人帮助的慕容盏。
郭风和和陈瑱都没提意见,李元徽也明白,这两人并非是没有建议,而是觉得不应该“谋于众”。
果然,散去之后。
郭风和又再度请见,“将军。”
“郭公有何可以教我?”
“请问将军,有何志向?”
两人对坐在议事正堂后面的书房之中,李元徽听着郭风和这个问题,突然想笑。
“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想了想之后,李元徽决定打个机锋。
“我虽不才,欲信大义于天下。”
郭风和听完李元徽这句话,端着茶杯的手抖了一下,茶水直接把手烫红了,还洒在他的衣襟上,但他却浑然不觉。
而是直目看着眼前的少年人,满脸的不可置信。
“将军不是说笑?”
李元徽却轻笑道:“郭公以为呢?”
欲信大义于天下.郭风和当然知道这是蜀汉刘先主去隆中三顾茅庐时候,跟诸葛武侯说的话。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郭风和道:“将军若有此心,郭某以为,将军一定要率军勤王,昔年诸侯讨董,不思进取,只有魏武言‘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遂引兵向西,虽与荥阳败于徐荣之手,却得众望。如今梁王倒行逆施,认贼作父,引外贼预家事,天下人皆以为耻,某以为将军当效魏武,发兵颍阴,以伸大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