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糯米书库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

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

  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 (第1/2页)
  
  说起唐诗,王昌龄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不管是边塞还是七绝,他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他这一生,生的平凡,死的意外,活得坎坷。
  
  惟独创作,为盛唐诗坛添了一抹光彩。
  
  “王昌龄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边塞诗很能反映盛唐的气象。”
  
  “还有作为大唐子民,那种对外敌势在必得的气势。”
  
  “王昌龄最有名的诗是《出塞二首》,有人评价这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少年。”
  
  “细细品读,又觉得很合理,诗里充满了少年意气,连战争也能写得很浪漫。”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而又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
  
  “而王昌龄是想参军,但没有门路,也没有机会。”
  
  “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上当兵这碗饭的。”
  
  “公元716年,十八岁的王昌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边塞漫游。”
  
  “他先在河北邯郸的边塞待了五年,这里主防契丹,《出塞》就写于这个时期。”
  
  “初出塞外时,他整个人昂扬向上,充满了激情。”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漫游了河东、河西,再往西穿过陇右,直达玉门关。”
  
  “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大多都写于这个时期。”
  
  “将近十年的边塞漫游经历,足以让他对战争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认识。”
  
  “他的情感和表达,也在悄然变化。”
  
  “公元723年,王昌龄已经在边塞漫游了七年。”
  
  “他来到雁门关,萧瑟一片,远远还可以看见胡人在打猎。”
  
  “大唐的士兵扎营在河边,风餐露宿的日子很艰苦。”
  
  “在这里,他跟士兵混得很熟,常常听他们聊战场上的事。”
  
  “他们个个身经百战,想努力建功,但又害怕,因为军中奖罚不公。”
  
  “献功越多的,可能也会带来意外的灾祸,甚至遭受牢狱之灾。”
  
  “跟边塞士兵混得越熟,王昌龄就越理解战争的残酷。”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下笔也多了几分沧桑。”
  
  “在《从军行》中,他用七首组诗,写尽了战争的苦楚。”
  
  “思妇与丈夫的离别之苦,戍守边关的思乡之苦,战死沙场之苦,行军之苦,以及建功立业之苦。”
  
  “曾经,他的视角是赞颂大唐的功业。”
  
  “而今亲临前线,感受到了战场杀伐的残酷,诗的内容慢慢转到了战争中的人。”
  
  “王昌龄在边塞漫游了十年时间,二十八岁的他才准备回到长安,参加科考。”
  
  “他有一首长诗《代扶风主人答》,是在回长安路程上,经过扶风时写的。”
  
  “他在一间馆舍休息时,跟主人喝酒,主人恰好当过兵,聊起了往事。”
  
  “王昌龄深有同感,于是代他把这段往事写了出来。”
  
  “这首诗不怎么有名,少有人提及。”
  
  “但读起来全是王昌龄的真情流露,是用情写就的。”
  
  “在唐朝当兵很辛苦,戍边的士兵,更是苦上加苦。”
  
  “大唐皇帝开边,士兵就要一直打仗。”
  
  “扶风主人想起往事,还没开口,就先流下数行泪。”
  
  “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是这样,内心是苦的,一想到曾经的画面就泪流不止。”
  
  苏轼:王昌龄的一生生得平凡,死得意外,活得坎坷。
  
  王昌龄是京兆人,自幼家贫。
  
  年幼的王昌龄一边读书,一边耕作,希望通过苦读谋取一官半职。
  
  二十岁那年,不甘终老于耕田的王昌龄前往嵩山学道。
  
  但很快,他又逃离枯燥的道家生活,客居并州。
  
  此时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大唐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时刻。
  
  当时不少人豪言壮语纷纷奔赴西北边塞,渴求建功立业。
  
  同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上,开启了大唐著名的边塞诗派。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也是如此,在长安求官无果后。
  
  和前辈们一样,投笔从戎,前往西北边塞。
  
  在西北边塞,王昌龄见到了和中原迥异的大漠风光。
  
  更感受到了戍边军士的爱国情怀,最终写出了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气势磅礴,雄壮豁达,营造出一派悲凉雄壮的边塞气氛,历来被后人所推崇。
  
  当然这也是一首著名的骂诗,通过旁敲侧击。
  
  既渴望能出现如飞将军李广的名将,又暗示现在边塞将领的无能。
  
  更表达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这些无能的将领造成的,骂得巧妙,也骂的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除此之外,王昌龄还有另一首名篇《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如此铿锵有力,读来荡气回肠,更是后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然,除了描绘边塞将士之苦外。
  
  王昌龄还擅长闺怨诗,以女性的口吻,诉说在长期战争下,依旧等候他们回来的妻子《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只不过在边塞,王昌龄未能如他所愿可以建功立业,反而一直不顺。
  
  他决定走科举之路,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开元十一年,王昌龄返回中原,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准备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扶风主人十五岁就到边塞当兵,战甲连年穿在身上,随时都要准备冲锋陷阵,还很难有一顿饱餐。”
  
  “当时一起出征的士兵有三十万,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长安。”
  
  “回到家乡后,乡亲已经零落,而他自己也是满身战伤,处境凄凉。”
  
  “这引起王昌龄的反思,内心开始有些反战了。”
  
  “王昌龄到边塞漫游,是在找参军的机会。”
  
  “最后放弃,或许是两个原因。”
  
  “一来,当时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士兵多是有背景的,他没有加入的机会。”
  
  “二来,他内心已经开始厌恶战争了。”
  
  “回到长安后,王昌龄苦读书,一举中了进士。”
  
  “被授予一个九品官,负责典校藏书的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闲差,最重要的是,还是京官,可以见到玄宗。”
  
  “但他不满足只做校书郎,于是在三十七岁时,又跑去考了博学宏词科。”
  
  “这是考验才学的科目,他一考就中,被授予汜水县尉的官职。”
  
  “依旧是九品官,不过这次晋升空间更大了。”
  
  “县尉职位虽然低,却是当时科举出身的仕子,最重要的晋升途径。”
  
  “而且,汜水在洛阳附近,离长安城也不远,是比较重要的县城,调回京城几率很高。”
  
  “王昌龄出身低微,但逢考必中,特别是他的诗,写得尤其好。”
  
  “大家公认的七绝写得好的,只有两位诗人,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他了。”
  
  “王昌龄虽然没有在长安城里做大官,但是名气却很大。”
  
  “因为他不仅诗写得好,也很爱结交朋友。”
  
  “往来者有官吏、隐者、僧道,时常一起喝酒,酬赠诗歌。”
  
  “他的性格很狂放,行为也很不羁。”
  
  “也正是因为他狂放的性格,导致他在官场中,经常得罪人。”
  
  “他得罪最大的人物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皇室远方宗亲。”
  
  “为人狡狯,无学术,善音律,擅长耍政治手段。”
  
  “总想方设法讨好玄宗,是怠政后的玄宗一手提拔上来的。”
  
  “但任宰相后,独揽大权。”
  
  “因为自己没有才学,所以大力排斥打压有学之士。”
  
  “报复心很重,常阴谋算计,被人骂作奸相。”
  
  “像王昌龄这些进士出身的,尤其看不惯他。”
  
  “言谈之间,不屑之情,常溢于言表。”
  
  “当时的仕子都偏爱张九龄,张九龄有贤名,很能提拔人才。”
  
  “王昌龄不拘小节,在公开场合,时常贬李捧张。”
  
  “这些风声,很快传到了李林甫耳朵里,于是李林甫找机会把他贬到了岭南。”
  
  “这是他第一次被贬,直接就是远离长安,潮热多瘴毒的岭南,是唐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可见李林甫对他之恨。”
  
  “公元739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动身前往岭南。”
  
  “走到河南伊水时,想到自己无辜被贬,前路漫长而遥远,愤而写下了《见谴至伊水》。”
  
  “他知道自己因什么而被贬,但他就是没想过要改变。”
  
  “不会因为环境,而轻易改变自己。”
  
  欧阳修:一片冰心在玉壶,很傻很天真的王昌龄。
  
  但一开始,王昌龄未能中举。
  
  直到开元十五年,王昌龄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